编者按:过去一年,欧盟及大多数欧洲国家继续维持对华经济合作与政治疏离乃至对抗的两面政策。在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全球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欧洲的对华政策立场与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相似,但这并不表明欧美对华政策完全相同。日前,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的《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2)》,不仅按照国别详细阐述了欧洲各国2022年的对华政策变化,也展望了2023年这些国家对华政策的趋势。《新闻晨报·风云淡》获得授权将对其中一些篇章进行浓缩和整理,希冀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欧洲列国对华政策走向的全景图。 荷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地位特殊,优势显著,在外交上自诩为“小国中的大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闫广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联合撰文说,作为欧盟和北约创始成员国,荷兰对华政策与战略认知具有欧洲派和大西洋派双重色彩,表现出明显的“追随欧美,两面下注”的特征。不过,这种两面性也让其受困于“战略自主”与“小国困境”的两难之中。文章说,2022年中荷总体上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双边关系,但因中美欧战略竞争态势加剧等因素,荷兰对中荷以及中欧关系的认知也表现出一些负面和消极的态度。 (图为荷兰首相吕特)
“立足欧盟,紧随美国”是荷兰外交的基本路线,但是“低地模式、多边主义”也是荷兰外交的基本理念。前者体现为同美国保持平等且紧密的盟友关系,争做欧美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国际事务特别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力图通过与其它中小国家的团结与协作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影响力。后者则体现为在外交活动中崇尚对话和妥协的精神,推崇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外交,这方面与中国有着诸多共识。
荷兰对华经贸往来实际上保持了继续增长的势头。文章说,荷兰是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荷双边贸易额从建交伊始至今已增长近1700倍。可见,自由贸易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是连接中荷两国的重要纽带,也是中荷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石所在。特别是进博会作为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为荷兰企业深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与难得的契机。文章援引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大臣去年12月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所言:“荷兰对中国的态度十分乐观,而且始终努力同中国建立友好的联系。”
但是,新冠疫情对荷兰的严重冲击引发了关于“脆弱性依赖”与“韧性”的大讨论,而俄乌冲突的爆发又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关于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思考。在此前提下,荷兰越来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混合威胁”的来源。文章进一步分析说,荷兰担忧中国可能会将其经济影响力作为政治杠杆,削弱荷兰或欧盟的主权。另外也担心如果中美发生军事对抗,中国可能利用其经济影响力,对美国等荷兰的盟友造成损害。 (图为中荷建交50周年成果展)
关于荷兰国内对华所持的乐观态度与担忧情绪,闫广和忻华在他们的文章中将其比喻为典型的“小国困境”。具体而言,一方面,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有利于荷兰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以国家安全为噱头,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经济权力使荷兰处于不利境地,因而需要加强与美欧盟友的关系来应对。
文章预言,尽管对荷兰来说,中国是一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市场,但随着欧美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荷兰越来越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而非伙伴。未来几年,荷兰的对外贸易可能会从中国转向更为多元化的世界。在地缘战略竞争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荷兰对华态度也会日趋强硬,但基于自身利益考量“两头下注”的投机政策还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