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同时也是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基础的《罗马条约》生效60周年之时,并且恰好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之际,在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中国与欧洲:成就、挑战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和比利时欧洲学院三家学术机构联合举办,来自中国与欧洲各个知名智库与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合作潜力、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坦诚的交流。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峰副校长和欧盟驻华使团公使衔参赞白尚德(Asad Beg)先生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随后会议围绕“中欧经济与贸易关系”、“中欧政治、外交与安全关系”、“中欧在科技与环境议题中的互动”三个板块,举行了五场研讨。
第一场研讨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与会学者回顾了中欧双边经济关系的演进历程和结构特征,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如欧盟面临的多重危机、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中美欧三方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认知的分歧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评估了中欧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合作的问题与前景。
第二场研讨围绕“中欧投资与贸易的挑战与前景”展开。欧洲学者指出中欧双边经济关系的争议焦点正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转移,同时也坦言德国等欧洲大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在上升。中方学者详细归纳了未来中欧经济合作的潜力,并指出目前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对于中欧经济关系和中国经济状况的认知,受到美国的过多影响。
第三场研讨以“过去四十年来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的互动”为题。与会欧洲学者阐述了过去四十年间欧盟和欧洲大国对中国的认知与评价的巨大转变,同时也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欧洲看待中国的心态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方学者则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同步向前推进,但今后中欧之间的竞争会增多,双方需要将利益诉求与责任意识结合起来。
第四场研讨的焦点是“中欧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上的合作:反恐、地区事务与发展援助”。欧方学者认为中美欧之间缺乏妥善管理三边战略关系的制度架构,比较了中国与欧盟对中亚的发展援助的效果差异,中方学者则提出可以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落实和强化中欧合作,并阐释了中欧在战略安全合作的多个领域的合作对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重要意义。
第五场研讨的主题是“中欧在科技与环境领域的合作”。欧方学者指出,中欧科技合作在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欧盟关于对华政策的多份纲领性文件里都一再突出强调中欧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与潜力。中方学者则具体分析了中欧在全球碳减排机制、气候治理架构、能源合作等领域可以考虑的协作模式,并评估了美国意向的变化对中欧合作的影响。
参加本次会议的欧方学者有20余人,均来自欧洲多所知名大学和智库,如比利时欧洲学院、根特大学、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布鲁盖尔研究所,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等。中国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京沪两地的知名大学与智库。来自欧盟驻华使团和比利时驻沪总领馆的多名外交官,以及来自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等机构的驻沪外籍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与到会学者展开了交流。本次会议是中国欧洲研究界的一次重要盛会,也是中欧学者围绕当前世界形势与中欧关系的相关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