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2012)学术年会--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于2012年10月20日下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承办,主题为“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致开幕辞,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致欢迎辞,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主持开幕式。
本次专场学术年会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上海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就全球治理观念的转变及新认识和对于时下国情所需要采取的新的实践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是本次学术年会的一个重点议题,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潘光教授主持的第三分会场中,陈志敏教授,夏立平教授,刘中民教授和王少普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戴启秀、王志强、汪宁等教授,钮松副研究员和近50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参会并就时下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专场中, 首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治理与中国对欧洲外交》的主旨演讲。 陈志敏教认为中国与欧洲作为治理主体,都是全球治理议程的制定者,全球治理政策的决策者,全球治理资源的提供者和全球治理的实施者,但同时也点出了中国作为新的治理主体,还是全球治理理念的接受者。而欧洲作为老牌的全球治理主体,也存在需要被全球治理的对象,如贸易壁垒,污染工业的转移和欧债危机爆发。陈志敏教授进一步对比了中欧全球治理理念的差别,指出相比欧洲的干涉理念,中国更注重主权,中国求同存异的观念也更符合全球治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中国与欧洲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欧洲将过多的责任和要求加诸于中国,中国自身则认为,中国现在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责任与能力的相结合。陈志敏教授对于中欧之间的合作则提出了4种可能的机制,在于欧洲的整体问题上,中国要重点加强与欧盟的谈判,而对于欧盟安理会来说,中国要重点加强的是与德国,法国,及未来几年与卢森堡的磋商协调。还有些问题需中国与欧盟和成员国共同解决,而有些问题只需要欧盟与成员国的内部协商解决,中国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全球治理当中的实践关系,陈志敏教授以叙利亚危机为例,阐述了中国对中东和西亚问题的应对。最后,陈志敏教授提出中国对欧洲要有双层政策,一方面要扩展共识,减小冲突;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寻求合作。
接着,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教授在《全球治理与中国对亚太外交》的讲述中重点指出亚太地区的难点在于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亚太地区的交锋,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交织及美国的插手加重了亚太地区安全治理的困难性,提出了中国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更要软,硬手段的联合使用。
对于全球治理下的中东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作了题为《中东变局与中国对中东外交》的演讲,系统的阐述了中国对于中东变局已经从紧急应对向全面统局的转变,在肯定中国在此方面作出的成就之后,也指出中国对中东政策仍存在不足,并提出在未来,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对中东的投资和援助,提高中东的战略地位,提出中东和平进程。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教授则以《全球治理与中日韩关系》为题,以中日钓鱼岛问题为切入点,指出在中日韩合作、地区治理方面,中国现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如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日本政坛右倾政党的制约力减弱,日本海上权力的扩大,和其在经济上欲用TTP代替10+3。王少普教授继而阐述了中国面对这些挑战所要采取的对策,用于稳定亚太地区局势,完善全球治理下的地区治理。
最后,由中国欧盟研究会会长伍贻康教授进行总的点评和分析。伍贻康教授认为,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对于全球治理要用“多角度”,“多思维”,“多视角”的方式来看问题,来解决问题。伍贻康教授说,陈志敏教授,夏立平教授,刘中民教授和王少普教授都就自己所研究的方向阐述了最新的理论成果,围绕今天的议题“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提出了中国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伍贻康教授认为,与其说本场的议题是全球治理,倒不如说是全球治理下的区域治理,中国要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对不同的地区也要有不同的区域治理理念。
上外欧盟研究中心2010、2011和2012级研究生均参加了此专题研讨会。